传奇人物的一生,传奇人物!抗日名将孙元良的传奇人生竟如此波折
- 更新日期:2025-07-05
- 查看次数:3
抗日名将孙元良:传奇人生与历史争议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许多人物的经历犹如璀璨星辰,闪耀着独特的光芒,却也伴随着复杂的争议。孙元良,便是这样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。2007 年 5 月 25 日,这位抗日名将在台北与世长辞,享年 103 岁,他的离去,也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他波澜壮阔又充满争议的一生。
孙元良出生于 1904 年,四川省成都府华阳县。他的家庭背景颇为不凡,父亲孙廷荣曾任清朝彰明县知县,叔父孙震也是川军将领。年少的孙元良在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后,进入成都联合中学学习。18 岁时,他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救国的理想,来到南京,考入南京高师附属中学,在这里,他接触到西方的民主自由观念,也树立了 “民主、自由、救中国” 的志向。随后,他进入北京大学读预科,主修政治。1924 年,在李大钊和谭熙鸿的推荐下,孙元良成功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,就此开启了他跌宕起伏的军旅生涯。
在北伐战争中,孙元良已崭露头角,担任第 1 师第 1 团团长。然而,在奉新战役中,他因违命撤退,险些被枪毙,好在薛岳、刘峙等人求情才得以幸免。此后,他得到蒋介石的认可,1928 年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,虽不久后辍学回国,但这段经历也为他的军事生涯增添了别样色彩。
真正让孙元良声名远扬的,当属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。1932 年 “一・二八” 淞沪会战爆发,时任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的孙元良带兵参战。他先是在南翔集结待命,当日军将主力转向庙行镇时,孙元良奉命增援。经过激烈战斗,他成功将日军主力打出庙行镇,之后又前往葛隆镇指挥阻击追兵,保障了友军的安全撤退。因在此次战役中的出色表现,孙元良获得宝鼎勋章,并荣升第五军第八十八师副师长,次年又升任中将师长。
1937 年,全面侵华战争爆发,“八一三” 淞沪会战打响。孙元良从无锡乘火车抵达真如,指挥 262 旅抢先占领闸北火车站、宝山路、八字桥等一线要地。523 团在八字桥遭遇日寇,第二次淞沪会战正式开启。孙元良指挥部下向驻虹口日军司令部发起进攻,他率部坚守了 76 天,有力地粉碎了日寇 “三月亡华” 的狂妄企图。10 月,驻守上海的军队奉命撤离,孙元良部队负责断后,他将 “死守上海” 的命令交给部下谢晋元,自己则因这场战役获得云麾勋章,并荣升为第 72 军军长。在这场战役中,“八百壮士” 死守四行仓库的英勇事迹更是成为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,而孙元良作为他们的指挥官,也因此被人们铭记。
同年 12 月,孙元良率领第八十八师参加南京保卫战。彼时,第 88 师在淞沪会战中耗损严重,到南京市时仅剩约 7000 人,装备匮乏。面对约 4 万敌军以及装备精良的日军,兵力火力明显处于劣势。但孙元良的部队顽强抵抗,从 12 月 9 日至 12 日,虽最终南京保卫战失败,第 88 师损失惨重,阵亡了 2 个旅长、3 个团长以及 11 个营长,仅有 500 人归队,但他们的英勇抵抗也让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。孙元良在战斗中与上级失去联系,乔装一个月后才逃离。
此后,孙元良的人生依旧波折不断。他曾因被举报作风不正入狱 42 天,后无罪释放。1939 年,他以民生航运公司职员身份游历英法德意等国,回国后重返军界。1944 年,日军发动湘桂战役,强占贵州独山,重庆陷入险境,孙元良率二十九军驰援,成功收复南丹、独山等要地,保卫了陪都重庆,因而荣获青天白日勋章。1945 年,他又带领部下参与桂柳之战,驱逐了广西全境的日军。
然而,孙元良的军事生涯并非只有辉煌。在解放战争中,他在淮海战役中率领 16 兵团被全歼后孤身潜逃。1949 年,他兵败逃往台湾。这些经历也让他被部分人称为 “飞将军”,饱受争议。
晚年的孙元良,隐居台北,后旅居日本,还在高雄开办了瑞祥针织品公司,并撰写了回忆录《亿万光年中之一瞬》。1985 年,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否认日军大屠杀的事实,孙元良作为历史见证者,在高雄市发表抗议书,驳斥日本的谎言。
孙元良的一生,是充满矛盾与争议的一生。他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英勇抵抗,为保卫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“八百壮士” 的壮举更是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。但他在部分战役中的临阵脱逃行为,也成为他人生中的污点。
当然,历史是错综复杂的,此前有采访问孙云亮有关临阵脱逃的事情,孙元良本人的回忆中,并没有否认弃部队“逃跑”,但就是否“违令”做出了解释,按照他的回忆,此事件是接命令弃部队撤退而非临阵弃部队脱逃。
孙元良的故事,值得我们以客观、全面的视角去审视,去铭记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血泪的历史。
●